201712191454
(台灣英文新聞/鄧佩儒 台北報導)台北美術獎週三(22)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頒獎典禮,並同步開展13位台灣藝術家的作品,藝術家利用複合式媒材創作,在富有歷史的古蹟建築裡展出,別有一番興味。 往年台北美術獎都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,今年由於美術館正逢閉館整修,而移師當代館舉行。 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,這次進入決審的13件作品,非常巧妙地坐落在當代館的古蹟教室裡,每位藝術家就好像在做一場個展。很多藝術家,不僅是將空間視為背景或載體,而是把空間視為一種現場,而這樣的觀念,也在這次展覽裡表露無遺。 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則在致詞時表示,希望藉由台北美術獎,發掘未來潛力無窮的當代藝術家,也豐富整個城市的藝文水準。 評審團代表林志明則指出,這次入選的作品涵蓋了多樣的媒材,以及對台灣議題的關懷。每位入選的藝術家都非常優秀,但真正讓首獎脫穎而出的則是在現場的處理。 獲得首獎殊榮的王煜松表示,作品《花蓮白燈塔》是「冒了一點生命危險」才完成的。他回憶,高中就讀花蓮高中時,讀了楊牧的同名散文,自己在同一間教室裡卻怎麼樣也看不到白燈塔。由於港口擴建的緣故,燈塔被炸掉了,他因而興起尋找殘骸,並將殘骸畫下來的念頭。 王煜松說,「我什麼殘骸都沒看到,而且當我下水時,海的水流太強,我只能把我掙扎的過程刻畫下來。」 王煜松表示雖然原先的計劃算是失敗了,但是他把這趟旅程記錄下來並用各種方法呈現。觀眾到了展間,除了可以看到王煜松的紀錄,也可以感受他巧妙地運用場館空間,所帶來獨特的觀展體驗。 另一件別樹一格的作品《動次動次+光電獸#2-天花板》為姚仲涵的創作,作品分為兩部分,第一部份是利用日光燈的光束閃動及雜音製造出一個「大樂器」,觀眾可以隨意觸碰光束,創造不同的燈光效果及聲響。 第二部分則是利用架設在天花板後面的燈光,藉由短促持續的光束,帶領觀眾一同探究當代館具有歷史及故事的空間。 美術館指出,台北美術獎在2011年開始,轉變為不分類競賽。今年收到一共332件線上投件提案,經過兩階段評選,共選出13名藝術家進入決審名單,最後評審團憑藉藝術家將創作實際呈現在當代館的展場空間中,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來作評分。 台北美術獎展覽展期自即日起至2018年2月四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館展出。今年的觀眾票選獎,將於2018年1月29日揭曉,觀眾看完展覽後,可將門票上的票選單撕下,投入自己最欣賞的作品票箱中。
複合媒材創作 台灣當代藝術家藝壇崛起
最貼心的到底是小三還是徵信社?
留言列表